浅谈闽台文化的深厚历史渊源

   更新日期:2023-11-18 浏览次数:59
核心提示:闽台文化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。无论从地质学角度,还是从闽台民间文化方面,都可以印证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,那就是台湾与祖国大陆是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


 

闽台文化具有共同的历史渊源。无论从地质学角度,还是从闽台民间文化方面,都可以印证一个不容质疑的事实,那就是台湾与祖国大陆是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的。众所周知,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,我国政府也一直坚持以“和平共处,一国两制”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。作为中华儿女,谁不盼望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怀抱,促进祖国的统一事业呢?随着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日益频繁,台湾同胞认祖归宗思想的不断增强,谈论闽台文化的话题逐渐成为新闻煤体的一大热点。在当前的良好形势下,探讨闽台文化的共同历史渊源,对闽台文化的交流互动,对改善两岸关系,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。据此,本人将试述闽台文化的共同历史渊源,从闽台亲缘关系、民间文化和历史见证三个方面来浅谈闽台文化自古一体,历来是一脉相承的。
一、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
闽台血缘关系根深蒂固。台湾最早的居民是生活在福建的远古人,而现在台湾80%的老百姓都是闽南移民过去的。同时,从台湾的姓氏也可以看出闽台两地的渊源关系。
(一)闽台移民
历史上,台湾的移民是从福建过去的,主体是福建泉州和漳州移民。根据1926年的调查,台湾的大陆移民中,有福建、广东两省移民370万余人,占据全部移民的98.7%。其中福建人又占据83.1%。闽台两地有着十分密切的文化联系。从古文献记载上看,春秋战国时期,生活在福建的“闽越族”已经东渡台湾。西汉时期,汉武帝曾出兵攻打闽越,一部分闽越人则乘船过海,迁居台湾。①  隋唐时期,闽南一带居民,为躲避战乱,许多人逃往台湾。如《台湾通史》所载:“历更五代,终极两宋,中原板荡,战争未息,漳泉边民渐来台湾。”不过,史书上有确切记载闽台移民最早应为宋代。宋人楼钥的《汪大猷行状》和周必大的《汪大猷神道碑》有明确记载汉人迁台的情况。到了元代,关于闽台移民也有文字记载,汪大渊的《岛夷志略》对此有详细记载,书中说:“自泉州顺风二昼夜可至,有草无木,土瘠不宜禾稻,泉人结茅为屋居之,气候常暖,风俗朴野,人多眉寿。”况且,当时移居台湾的大陆居民数量众多,对此亦有史书记载:“明季因地居海中,人民散处,催科所不及,乃议弃之,后内地苦徭役,往往逃于其中,而同安、漳州之民为多。②”此外,元政府设立澎湖巡检司,正式对台湾进行管辖。明代天启年间,福建人颜思齐和郑芝龙抵达台湾,招募大批民众入台垦荒种植。明末,郑成功打败了荷兰人,于是率众进入台湾,此后向台湾大规模移民,为开发台湾做出了重要贡献。清代,移民活动渐成高潮,大陆人民遍布台湾各地。康熙二十二年,官方曾颁布禁止迁台的政策,实际上并没有施行,相反,由于当时台湾气候适宜、土地肥沃,大陆居民往往趋之若鹜。光绪年间,清政府实行开禁政策,促使大批汉人蜂拥至台,从而推动台湾的开发与建设。多少年来,这些大陆移民把原有的文化习俗带到开发地,使台湾一直维系着古老中国的文化传统。由此可见,民众的迁徙总是伴随着文化的传播,迁徙移居是闽台文化共渊源的重要因素,闽台移民使闽台文化处于一种血浓于水的紧密关系。
(二)闽台姓氏
福建人民移居台湾,大部分以姓氏宗族聚族而居,建立起“血缘聚落”,并基本上保留着家乡的文化生活习俗。久而久之,形成一个个宗族群体,出现一个个同姓氏村落,然后代代相传,绵延至今。从台湾的姓氏,可以看出闽台两岸有着割不断的渊源关系。据1953年台湾人口统计资料显示,当时台湾共82.9万户,737个姓氏,500户以上大姓有100个,其中63姓的族谱由福建迁到台湾。1988年,台湾出版《台湾族谱目录》,收录20多姓万余族谱,台湾当时有1694个姓氏,其中陈、林、黄等姓氏的人口累计约占台湾总人口地50%,故有谚语称“陈林半天下,黄张排成山”。而闽南也有“陈林满天下,黄郑排满街”,可见台湾与福建闽南地区的姓氏结构是非常相象的。现在,台湾客家族群有八大姓,为刘、陈、张、林、徐、邱、李,从他们的族谱反映闽台人民存在密切的宗亲血缘关系。如刘氏诸谱载:“黄巢乱起,刘翔携子天赐,避居宁化石壁葛藤凹,号为东派,子孙于明、清二代分别从广东和闽南东渡入台。”林氏族谱载:“祖林文德、宋霜宁化知县,宋七隐居石壁,裔孙学优、先图等渡台,开基于台湾嘉义县、白札寨等地。”台湾《蓝田徐氏族谱》载:“先祖诸先子宋时自建成昌,开基宁化石壁澳内村。明洪武后,迁广东揭阳蓝田郡。裔入台。”这些记载人口迁徙史实的族谱,充分证实了闽台人民都是炎黄的子孙,他们的文化是相通的。另外,从台湾的一些地名可以找出闽台在姓氏上的共同之处。历史上,移民台湾的大陆人民仍有着浓厚的乡土观念,十分看重彼此的宗亲血缘关系,为缅怀故土和争取同宗同族的帮助,往往喜欢用自己的姓氏或家乡的地名来命名新开发地。《唐山过台湾》一书记载:“台湾共有百余个姓氏,也40多个地方用姓氏命名,分布于台北、漳化、台南、高雄等地,共一百多个地方。”比如,有名叫陈厝、林厝、卢厝、何厝、洪厝、粘厝、刘厝等。由此可见,台湾与大陆尤其是闽台两地有着何等密切的渊源关系。
二、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
闽台一衣带水,如唇齿相依,两者之间始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。从民间文化的角度看,闽台文化同属一个文化区,有着共同的图腾崇拜、相似的民间信仰和相同的节日文化。闽台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,预示了闽台具有共同的历史文化渊源,台湾文化根在大陆。
(一)图腾崇拜
福建和台湾地区有共同的蛇图腾,人们把“蛇”尊为保护神顶礼摸膜拜,认为“蛇”是“龙” 原形,甚至有与蛇交颈而眠的习惯。远古时代,福建的图腾为蛇。福建简称“闽”,东汉许慎的《说文解字》解释为“东南越蛇种”,意思是:“闽”族是东南百越族的一支,是以蛇为图腾或以蛇为崇拜对象的民族。闽人的蛇崇拜仪式保存得非常完整。南平市延平区樟湖镇至今依然保留着原始古朴的祭蛇活动。在当地的“蛇王庙”里,每年要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游蛇节。游蛇时,不论大人小孩都手抓一条或几条蛇,用湿毛巾缠着蛇颈,有的拿在手中玩耍,有的斜搭在肩上,有的缠绕在颈勃或腰间。漳州市平和县文峰镇三平村也流传着古老的崇蛇习俗。当地人把蛇当作保佑家居平安的神物,尊称蛇为“侍者公”。人不怕蛇,蛇不怕人,人蛇共处,习以为常。有时蛇钻进被窝,卷曲在主人的脚旁,甚至偶尔被蛇咬上一口,也笑笑了之,决不报复。后来,这种蛇图腾随着闽人迁台传到台湾。现在台湾的排湾族和鲁凯族有蛇图腾的遗迹。相传排湾族的祖先来自天上的星星,当降落在地球上时,由百步蛇守护着,尔后孵化出一男一女,即为排湾族的祖先。因此百步蛇是排湾族的守护神,受到族人的崇拜。又相传鲁凯族的祖先是百步蛇留下的次子,后创建阿礼社头目家,所以蛇图腾成为对祖先的崇敬。现在排湾族和鲁凯族的服饰都很讲究的,不管什么服装,两族少女的围裙上的百步蛇花纹是少不了的。总之,闽台人民对蛇的虔诚和崇拜,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闽台文化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。
(二)宗教信仰
有人说,台湾宗教信仰史就是一部闽台关系史。一句话,道出了闽台民间信仰的密切关系。被誉为中国宗教信仰活动博物馆的台湾岛,现有寺庙8000余座,可谓“三步有庙,五步一寺”,令人眼花缭乱,目不暇接。③  台湾同胞信奉的神祗,大多数来自大陆,如妈祖女神、保生大帝、开漳圣王、临水夫人等都是福建传说中的人物。其中,最具影响力的是海神妈祖。
妈祖(960~987年),又称天妃、天上圣母、天后等,原名林默娘,莆田湄洲屿人。生前是一位“预知人祸福”的女巫,熟悉水性,经常救助海难渔民,死后被当地人奉为神灵,建庙祭祀。最初的信仰只限于湄洲岛,慢慢地影响不断扩大,宋代在福建就建有10余座妈祖庙。元代,妈祖成为漕运的保护神。
明代,妈祖还常常为朝廷的使节等航海者护航。在福建居民迁徙台湾的过程中,妈祖成了人们虔诚祈祷的神明,许多人奉祀着妈祖神像前行。平安抵达台湾的移民,对妈祖的一路保佑更是感激不尽,纷纷建祠奉祀妈祖。于是,“海神妈祖”的信仰,随移台先民的足迹,从祖籍横渡海峡,并在台湾生根、发芽、开花、结果。妈祖伴随着先民披荆斩棘,经历沧海桑田,因此她也被移奉神殿,并得到发扬光大。
历史上,闽台妈祖信仰的交流从未中断过。即使在日据时期,到福建祖庙进香也是众多妈祖信徒心目中最大的愿望。一些信徒不顾日本殖民者的禁令,组织香团取道香港或日本,到湄洲祖庙进香。比如在1922年台湾人施福联就带领漳化县鹿港天后宫进香团到湄洲谒祖,打出“祭妈祖,怀故土”的口号,天后宫至今依然保存着当时拍摄的“圣地湄洲祖庙圣迹相片”。上世纪80年代,台湾妈祖进香团冲破台湾当局的阻力赴湄洲妈祖祖庙进香。1989年5月,台湾宜兰县224名信徒搭船前往湄洲,迎回了妈祖庙的“38尊小型妈祖像和两尊大型神像”。进香团返台时,前来迎接的信徒成千上万,人手一香,敬拜队伍达3公里长。这种场景,足见闽台妈祖信仰的融合程度。



 
收藏 0打赏 0
 
更多>同类热门期刊推荐
 
推荐图文
推荐热门期刊推荐
点击排行
 
ICP备案序号

免责声明: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;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;另涉及版权问题,请及时告知!